武汉,一座屹立于长江之滨的“幸福之都”,一座迈向卓越的国际化大都市,一座充满智慧的未来之城。它的“幸福”来自智慧的大脑。
作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智慧武汉建设在武汉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统筹推进下,实施三年来,智慧的触角已延伸至政务、城管、医疗、农业、交通等数十个领域。
这其中,哪些智慧项目最能代表武汉市信息化建设水平?哪些黑科技对社会发展、市民生活影响深远?在经过为期两个月的征集推介、公众投票、专家评议、成果展示等环节后,今日,经湖北省及武汉市有关部门、高校学者、业界专家、企业和媒体代表等组成的评审会评议并结合60万人次的公众投票结果,最终从45个参评项目中遴选出10个项目。究竟是哪些智慧项目脱颖而出?快来一睹为快!
1、移动支付扫码乘坐公交
入选理由: 市民出行更便捷
武汉公交于2016年11月份在402路、567路59台公交车上提供扫码支付乘坐公交的试运行服务,2017年实现全市8000多台公交车扫码支付服务全覆盖。截至目前,武汉电子公交卡领卡数量突破700万张,2018年1-11月份日最高峰扫码量超94万次,日均扫码超80万人次,领卡数量和日均扫码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专家点评:武汉是全国首批提供扫码支付乘坐公交服务的城市之一,移动支付的使用不仅免除了无零钱或退还押金的烦恼,而且方便乘客实时查询乘车记录,更为重要的是支付方式安全可靠。此外,扫码支付还能降低出行成本,乘客享受到了更多票价优惠。
2、武汉超算中心
入选理由: 武汉城市超级大脑
武汉超算中心被誉为“武汉城市超级大脑”,是国家网安基地第一个落地项目和引导项目。该中心采用集装箱数据中心技术,整体设计充分体现节能、环保、绿色数据中心理念,是华中地区已建成的最大集装箱数据中心项目。该中心装机容量达2000多台服务器,投产了3万核vCPU、60TB内存、10PB存储的武汉城市云平台以及200个计算节点和10PB存储的超算平台,能充分满足云计算、超算、大数据等信息处理业务对数据中心的要求。设计标准严格按照国家标准GB 50174-2008 A级、国际标准 ANSI/TIA/EIA 942 T3+级执行。
专家点评:该中心作为武汉市乃至华中地区的云计算与大数据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支撑武汉市电子政务与智慧城市、武汉市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创新产业的发展,可为武汉市政府、企业和高校提供超算、云计算、大数据和数据中心外包等服务。
3、云端武汉·数据共享平台
入选理由:有效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该平台是武汉市规划建设的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旨在加强政务大数据应用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大力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加快政府信息平台整合,消除信息孤岛,避免盲目建设和数据“打架”,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增强政府公信力;着力推进数据汇集和发掘,深化大数据在政务中的汇聚整合和关联应用;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科学规范利用大数据,切实保障数据安全。通过促进政务大数据发展,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带动社会公众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
专家点评:截至目前,该平台已接入武汉市50家市直部门及15个区,数据项增至8.47亿条。平台平均每天提供超过15万次数据交换服务,累计服务超过2.5亿次,日均支持市民跨部门办事6000多人次,有效支撑了该市纪检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督查系统等大数据监管和政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改革。
4、无人警局
入选理由:智慧政务服务标杆
武汉市公安局在武汉市民之家设置的“无人警局”,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多项科技前沿技术,提供全天候、全警种的自助服务。市民通过身份证或者证照卡包APP扫码刷脸进舱,全程自助办理交管、出入境、户政等公安业务。证照卡包APP和认证云终端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个人身份采集、认证、比对技术,智能收发件柜即“警务蜂巢”均为全国首创;活体人脸采集双目摄像头,多模分析、抗干扰、防造假技术全国领先。2018年4月投入运行以来,日均办理量达300余件,最大限度节省了办事群众时间和经济成本。
专家点评:市民之家无人警局的成熟技术和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24小时自助服务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问题,为武汉市创新非接触式的政务服务树立了标杆,适用于市区政务中心、办事大厅、社区服务站、警务服务站、社区警务室、大型写字楼、地铁站等部位,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联网成环后必将大大方便广大市民自助办、就近办,同时缓解政务服务窗口压力,让该市的“三办”改革真正惠及民生,服务发展。
(转自:武汉发布)